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向中外媒体介绍,火炬计划实施20年来,积极引导创新成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
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6017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从1998年开始统计以来的2140.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2109.9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6%;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4622.8亿元,其中研究开发经费支出1995.4亿元,占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的54.5%;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04770.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2109.9亿元,占全国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18.2%;实现利润6684.1亿元;上缴税额4851.4亿元;出口创汇3683.5亿美元。
引导创新成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上世纪80年代,在全球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1988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旨在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20年来,火炬计划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精神,不断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介绍,火炬计划实施20年来,一直积力于推动科技支撑经济、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1987年我国家孵化器在武汉东湖设立,目前我国的孵化器总量已经达到600多家,数量仅次于美国;1988年,我国正式设立了家国家高新区;1992年建立了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995年建立了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成立了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1年建立了家大学科技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组织体系,使科技支撑经济的政策、机制、体制在我国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实际上,无论是孵化器、高新区、创新基金等政策工具,还是近刚刚发布的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政策,都是直接面向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科技企业,解决这些企业死亡率过高的问题。
梁桂说,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我国通过建立54家国家高新区、197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34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169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4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1999年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共同形成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
发挥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20年来,火炬计划在抚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探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体制和机制方面已初见成效,为推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蓄了力量,发挥了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梁桂介绍,目前54家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007年国家高新区以约万分之三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7.1%的GDP、8.3%的工业增加值;万元GDP能耗是0.51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目前有2/3的国家高新区通过了ISO14000认证;苏州高新区等地的循环经济发展,为全国作出了表率;中关村科技园区近几年成长快的产业是新能源环保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近1/10。
“这些都说明,国家高新区是中国经济走又好又快发展道路的先行者。要继续发挥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这是国家对高新区的基本要求。”梁桂表示。
创新链政策布局初步形成探索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创新
20年来,火炬计划通过孵化器培育、创新基金资助、创业投资参股以及资本市场联合支持等方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和运行体系,一个围绕科技企业创立、发展不同阶段的整个创新链的政策布局已经初步形成。
梁桂举例说,仅高新区基本建设贷款贴息政策,就以一亿多元的资金,吸引了一百多亿元的银行贷款支持高新区基本设施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9年来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投入400亿元,择优支持了11980个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产业化项目;在深交所、上交所上市的企业中,有20%左右在发展早期都曾得到创新基金和火炬计划的支持。
在火炬计划的指导下,国家高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在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建立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据统计,国家高新区管理机构规模只相当于一般行政区的1/4-1/5,工作人员只有行政区的1/8-1/10。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国家高新区在地方立法、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信用体系制度等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大军造就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梁桂介绍,火炬计划实施20年来,以培育的创业者队伍为基石、以发展创业者队伍为己任。无论是孵化器提供的专业性服务、低廉的创业成本,还是创新基金对于创立18个月以内的早期企业的无偿资助,以及引导社会资本走向前端的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等,火炬计划一方面关心先进的技术发明如何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创业团队的创业能力、市场前景、资本构成做整体考量。正是在火炬计划推动下,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16万家左右。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使得一批批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火炬计划不仅推动本土的技术创业,还推动从国外学有所成的、有创业梦想的技术人才、创业者回国创业。”梁桂说。
截至2007年年底,仅国家高新区就聚集了博士2.9万余名,硕士21.6万余名,并吸引了2.8万名留学回国人员;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120.3万人,就业人员达650.2万人。
梁桂表示,国家高新区不仅是一个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地方,而且培养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在国家高新区大约有48000家企业,其中近2/3是高新技术企业,近86.7%是内生性的技术企业。所谓内生性企业就是指本土成长发展起来的企业。截至2007年,我国自己培养的技术企业,收入超过亿元的已经达到5051家,超过50亿元的90家,超过100亿元的有83家;各类上市企业达605家,其中近590家是高新技术企业。我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有41家来自国家高新区,其中一半来自中关村科技园区。
火炬计划的实施,加速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联想、方正、华为、中兴、海尔等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骨干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科技进步的“领头雁”,一些龙头企业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梁桂认为,火炬计划在20年的实施过程中,逐渐营造了科学民主、锐意创新、协同高效、廉洁公正的创新创业文化,并迅速向全社会扩散,激发和引导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文化。伴随火炬计划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们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忠于客户为职业操守,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用户至上意识,弘扬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理念,从而推动了我国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火炬计划20年 成功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
更新时间: 2008-07-31 13:51:54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