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yueqian
18529173453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深圳部分软件企业增速放缓

更新时间: 2008-06-11 10:29:25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503

  受人才缺乏、研发场地紧张和人民币升值三大因素影响

  深圳部分软件企业增速放缓

  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针对行业特点加快出台扶持政策

  受人力成本增高及受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软件外包的利润大幅缩水。

  本报记者 杨柳纯

  深圳鹏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席班近日告诉记者,虽然今年该公司季度软件外包收入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利润没有达到去年同期的水平。“主要是人力成本增高,加上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软件外包的利润大幅缩水。”

  持席班同样观点的,在记者近日走访的深圳重点软件企业中大有人在。一致的看法是,受人才、场地和外汇三大因素的影响,我市软件产业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对于前景,企业家们在保持谨慎乐观的同时也心存忧虑:“深圳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本身有一定的优势,若后续政策不能及时跟上,有被后来者赶超的危险。”

  部分企业发展放缓

  虽然季度出现利润下滑,席班仍然表示乐观。他认为,以软件外包为主业的企业要挽回利润下滑的势头,必须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实力全力开拓市场。

  鹏开是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近几年的销售额、软件出口额、人员规模都保持大幅增长,已成为业界知名的独立对日外包软件开发公司,3G移动终端设计、制造企业。席班透露,该公司曾为日本政府开发多款防灾系统软件,技术先进,如果有机会满足国内地方政府防灾的需要,那么今后国内市场的增长就能弥补国际市场的损失。

  在东进通讯技术公司,记者了解到不尽一致但又有共同之处的经营情况。该公司总经理贺建楠透露,东进通讯今年季度收入有所增长,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海外销售明显攀升,主要是我们在海外畅销的电信增值业务软件附加值较高,受汇率影响不太大。这是我们欣慰的。”

  事实上,像鹏开、东进这样,总体经营虽然继续增长,但增幅下降或不如预期甚至利润下滑的情况,在深圳重点软件企业中并不鲜见。而少数软件企业在外部环境并不有利的情况下却实现了高速发展。如深圳脉山龙公司也是专业从事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大增80%,毛利率约35%。不过,这样的企业在业界毕竟是少数。

  “人工成本虽然有所上升,但业务量增长很快,所以人工成本对企业效益影响较小,加上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业务全部以人民币结算,所以今年季度仍保持良好增长。去年公司合同额约1亿元,今年预计达到1.5亿元。”该公司总裁汪书福表示。

  据业内人士分析,今年有两类软件企业日子不好过:一是技术实力不强,产品门槛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二是前两年扩张太快,现金流管理跟不上,可能出现资金断流的企业。“如果下半年整体经济形势仍不够景气,这两类企业中有一部分极可能倒闭。”这位人士不无忧虑地说。

  三大瓶颈等待破解

  记者了解到,目前发展有所放缓的企业,基本都是从前两年成倍猛增的高速行进中减速的。或许是习惯了高速度,一旦放缓,企业大都不太适应,甚至有些担忧。像东进通讯,去年的销售额增幅是70%,利润增幅则达3倍。

  业务高歌猛进,队伍自然爆增,办公场地开始变得拥挤不堪。东进只好靠临时租场地来解决眼前的难题。贺建楠无可奈何地说:“办公区分成两块,极不利于管理和研发活动。我们早就盼着能在深圳软件园买地,可那里面积很有限,不可能满足这么多软件企业的需求。”

  研发场地紧张,不是一两家企业的问题,而是众软件企业普遍反映的“老大难”。市软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现有的软件园仅能容纳300家企业,远远满足不了中小软件企业的需要。目前,全市中小软件企业的场地至少短缺80万平方米。更无奈的是,深圳没有规划供大型软件企业发展的园区,不少大型软件企业只好选择到外地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困扰软件企业的另外两大问题是:中高端的软件人才缺乏;政府对软件业的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花样不多。由于本地院校的培养能力不足,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使深圳对软件人才的吸引力有所减弱,目前深圳急缺软件人才。来自市软件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中型软件企业近年来纷纷在外地院校成立研发中心,但是近1/3的软件人才并不在深圳工作。

  据企业界反映,深圳从2004年后,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减弱迹象,而北京、大连、江苏、浙江等地对软件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软件企业负责人说:“后来者有望居上,我们的先发优势很快将丧失,所以在叫板先进城市的时候要看到差距,寻找对策。”企业家们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软件业对深圳的重要性,并针对行业特点出台更新、更丰富的扶持政策。

  强项更需政策“强心剂”

  软件业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强项之一。2007年,深圳软件企业总收入1629亿元,增长37%,居全国大中城市位。几年来,深圳软件业已走出了一条与设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在企业信息化、金融、教育、互联网服务等计算机软件,设备类软件(嵌入式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均占有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行业发展有所放缓的苗头中,强项更需要政策的“强心剂”。

  企业家们的建议,记者归纳如下:尽快帮助解决软件企业研发及办公场地紧缺的问题,加快软件园建设,规划开辟园区,鼓励和留住大型软件企业在深发展;建立软件人才服务体系,出台人才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主要是加大重点软件企业的认定力度,并引导企业上市融资;重新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国产和深圳本地的软件;加强包括软件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可考虑对软件著作权实行全额补助;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升深圳经济活动效率出发,关注电子商务、与物流业配套的信息服务业、与金融资本市场相关的信息服务业、企业与个人信用咨询服务业的发展;重视公共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包括公益型数据库建设、数字图书馆、社会信息化知识普及教育等。

  据悉,目前市软件协会根据政府有关安排,正在进行细分产业的调研,为制订相关政策做准备。

  相关新闻

  中国软件与服务业规模显著上升

  2007年中国软件与服务业规模达到5834亿元,占全球比重达到了8.7%。工业和信息化部产品司司长肖华日前表示,通过近五年发展,中国软件与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8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2008中国软件发展与信息服务外包高峰论坛上,肖华介绍说,与2002年这一比重只有约2%相比,中国软件与服务业有了实质性的飞跃;而2007年中国软件和服务业外包规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02.4亿美元,这也具备标志性意义。

  肖华分析说,中国已经形成了承接全球软件和服务业外包的一系列有利的条件:首先是中国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中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良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各国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和跨国公司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中国还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基础,因此发展潜力巨大。

  据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原信息产业部近年来联合相关部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这些措施包括建立部际合作机制;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构建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组建产业联盟,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国家公共品牌;加快培育外包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以及加强产业调研和统计分析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新华)

  各地鼓励软件业发展的政策

  北京:定位为“软件之都”,一直实行全方位政策支持,退税力度大,有强大的软件产业服务平台,对软件人才实行奖励;

  大连:将软件作为“城市名片”,提出建设“中国的班加罗尔”目标,每年投入3000万元举办“软交会”,规划建设680万平方米的软件园,全市软件业产值从2000年的2亿元直线上升到2007年的200亿元;

  江苏:2006年提出将软件业作为江苏省的产业来抓,率先出台了《软件产业发展条例》;

  浙江:对软件著作权和软件产品登记实行全额补助;

  广州:提出“像抓汽车产业那样抓软件产业”,2007年政府投入100万元参加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杨柳纯)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