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司长肖华:
面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我们将按照“完善环境,重点突破,加强运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编者按 6月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 200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开幕式暨软件产业创新与融合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报3、4版“软博会专题”刊登来自各个领域的政府主管领导及专家就软件产业的发展与融合的话题所发表的见解。敬请关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软件产业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渗透到人民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作用。软件在农业领域深入应用,为推动三农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软件助力行业信息化,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和优化升级;软件促进“金”系统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在经济社会关键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软件产业政策环境日益完善
国务院18号文件,国办17号文件,一起构成了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体系。在各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产业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营造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软件产品管理办法》、《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软件业统计管理办法(试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的政策,有力地支持了软件产业发展。
以软件协会为指定单位,建立双软认定体系。采用企业申报、机构审查、地方主管部门登记的方式,积极开展“双软认定”工作。到2007年底,全国共认定软件企业18810家,登记备案软件产品50779个,使软件企业得到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支持。
加强软件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先后认定了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14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及3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目前软件产业基地和园区已初具规模,集聚和带动效应不断显现,带动整个软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全国试办了35所示范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成效显著。原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组织国内外企业的CEO、CTO和传统行业骨干企业的信息主管CIO进行培训,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加大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力度。国家修订了《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了打击软件盗版的专项行动。下发了《信息产业部 国家版权局 商务部关于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开展计算机预装正版软件系统的工作。
积极推动构建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利用电子发展基金等手段,安排项目支持绿色上网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绿色和谐的上网环境。
三十年历程积累丰富经验
中国软件产业在三十年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彷徨、磨难和辉煌,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产业发展经验和成功的做法。
坚持走中国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道路。软件产业发展当中的“创新”涵盖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等多个层面。中国软件产业必须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中文操作系统、ERP软件、中间件、数据库等许多的软件产品和系统的创新发展和实践,诠释了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贵在自主,重在创新的经验。
坚持以用立业,以用兴业的发展思路。越是基础软件产品的发展越需要大量的应用软件的支撑。软件正版化等工作的开展,也为软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应用机会和市场空间。
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是关键,只有良好的政策、机制、氛围,形成创新环境,才能有力推动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有助于使中国软件产业更加广泛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国软件企业要赢得全球竞争,就必须有全球资源,进行全球资源配置。软件产业要大胆借鉴国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进而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进软件正版化是中国倡导正版软件,遏制盗版软件,保护软件知识产权,促进软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面临新形势和工作重点
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从国际来看,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国内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深刻地揭示了信息化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和融合的发展特点,赋予了软件产业新的历史使命。从产业发展趋势看,软硬件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嵌入式软件和面向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的市场前景广阔,智能化成为产品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面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我们将按照“完善环境,重点突破,加强运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加强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继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软件与集成电路发展条例》、《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的研究制定。在加入WTO的大环境下,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在贯彻现有政策的同时,积极推进新的产业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保持政策支持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第二,加强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为契机,集中力量支持关键的软件技术和自主创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抓住各级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积极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正确引导和扶持,培育一批品牌知名度高、综合竞争力强的国际化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载体和产业发展主体的作用,围绕产业链各个环节带动大批企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软件产业梯队。
第三,推动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以用兴业,以用强业。形成国产软件应用平台,努力推动软件技术向传统行业的渗透融合,不断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基于国产软硬件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及应用示范,为国产软件提供应用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软硬件融合发展,支持移动终端、信息家电、数控机床、医疗仪器等需要的嵌入式软件产品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和带动信息产业发展。
第四,打造“中国软件”的品牌。实现集群化、国际化的发展。加强部门协作,整合资源,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融合,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树立和建设中国软件整体的品牌,增强中国软件企业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通过政策、资金等支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突出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等载体的建设。
第五,培育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面向产业需求,参照国际做法,建立软件人才评估标准和软件人才信息平台,形成人才培养机构与软件产业的供需对话机制,加强软件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实用人才;完善以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软件教育学院为核心的教育基地,促进软件教育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再次培训,培养实用人才,鼓励国内外相关中介机构开展合作,大力引进国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