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yueqian
13352868059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本土IT厂商冀望移动互联新机会

更新时间: 2008-07-23 09:02:15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741

  本报记者 黄婕 上海报道

  “MP3市场快饱和了,手机市场也在下滑,我们的下一个主攻产品应该是什么?”近日,在一个深圳电子制造产业的小型圈内聚会上,武东(化名)提出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到会人士的热议。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起来,话题很快指向了一个焦点: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

  武东说,近,上游的芯片厂商都在谈论MID,这种介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便携式移动上网设备,很符合移动商务人士的口味,加上3G网络的上马,预计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市场热点。

  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具有强大的电子产品配套能力,此前曾在MP3、MP4、蓝牙、山寨手机等多种电子、通讯产品的制造上“成就辉煌”。

  而在类似武东这样的草根力量希望MID成为下一个杀手锏产品的同时,华旗、联想、明基等品牌厂商也开始跃跃欲试。

  MID市场浮现

  “这就是MID。”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存储王事业部MID产品经理吴庆峰刚一坐定,便立刻从身边黑色笔记本电脑包取出一个“黑盒子”,摆在记者面前。

  “黑盒子”只有收音机般大小。只见吴庆峰轻轻拨动侧面的一个微小的按键,“黑盒子”便像电脑开机一般运转了起来。不出一会儿,一个简洁的“桌面”便出现在“黑盒子”上。吴庆峰轻轻一滑,缩小版的笔记本电脑键盘立刻出现在眼前,再轻轻敲击几下,新闻网页便弹跳出来。

  “就像一部笔记本电脑,不一样的是我们采用的是Linux操作系统,所以操作更简单。有office软件可以写文档、可以拍照,还能玩网络游戏。”吴庆峰说,MID重要的功能还是上网,由于体积小携带方便,因此MID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移动商务人士的。

  MID这种移动互联网设备,早由英特尔公司提出,从功能上看,就是一部便携的缩小版的笔记本电脑。

  在2008年英特尔IDF峰会上,英特尔副总裁阿南德表示,到2007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高达13亿,Google可用搜索语言达36种,全球用户平均每月在线32小时,Facebook上每天增加140款新程序,全球互联网正在持续增长。而伴随3G网络的普及,互联网与通信越来越进入融合状态,互联网应用正在迈向移动化,因此开发出适合移动互利网应用的新产品对硬件厂商具有重要意义。

  英特尔认为,实现“移动互联网尽在口袋中”的终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超便携性能、互联网兼容性与软件一致性、无线连接。围绕这些特性,英特尔近两年开始将研发重心放在MID领域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英特尔开发了历史上体积小、功耗少的Atom处理器,随后与品牌厂家联手进行MID产品开发。

  在中国,英特尔选择了两家合作伙伴:一家是PC领域的“大佬”联想,另一家则为消费电子产品厂商华旗。

  吴庆峰说,目前能够制造MID产品的国内仅有华旗和联想两家。华旗MID产品将于8月面世,联想则会在差不多时间内通过与上海移动进行MID产品销售。

  而从全球来看,包括富士通、明基、东芝、NEC等在内的能够生产MID产品的厂家不会超过20家,预计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会是MID产品上市的高峰。

  与此同时,针对便携式移动互联设备市场,产业内形成了不同阵营,除MID之外,与之类似的产品更有便携PC、Mini Note(迷你笔记本电脑)、UMPC等。

  IDC预测,2008年UMPC、MID、Mini笔记本PC有望达到1100万-1500万台,占整个笔记本市场规模的10%。MID市场未来五年将以平均每年102%的速度增长,2014年全球需求量将达到6,900万台,销售额超过170亿美元。

  吴庆峰认为,MID有几项基本标准:具备Wi-Fi等无线上网技术、电池符合一定标准、产品尺寸不超过7.5英寸、厚度不超过1.02英寸、液晶屏幕不超过6英寸。

  “代电脑是PC,第二代是笔记本电脑,我们认为MID将是第三代个人电脑。”吴庆峰说,MID将专注于移动上网,没有电话功能,所以不会取代手机,而由于MID硬件功耗等限制,MID也不可能像PC一样实现那么复杂的功能。通常购买MID产品的人已经具有至少一部手机和一部电脑,因此MID将是个人拥有的“第三台电脑”。

  芯片商两难

  对于英特尔来说,尽管其在传统PC芯片领域拥有的垄断地位,但MID市场对其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围绕移动互联超便携设备芯片市场,英特尔不仅要面临AMD这样传统PC芯片竞争者,还要面对威盛、NVIDIA、高通、德仪这样的新兴对手。

  这种多元竞争格局将对英特尔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竞争结果将左右下游硬件厂商们的选择,这将有可能引发消费电子产业进行新一轮的洗牌。

  就在英特尔今年推出基于MID市场品牌处理器的同时,威盛也推出面向超低价便携笔记本市场命名为“凌珑”的处理器。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英特尔在公开场合从不谈及与威盛的竞争,却始终将矛头指向另外一家企业——英国ARM公司。

  ARM是一家IP知识产权授权公司。通常ARM将技术授权给芯片设计公司,后者生产出芯片给OEM厂商,然后再由OEM厂商生产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在手机处理器领域,ARM垄断了全球90%以上市场,全球30多家设计公司、50多家操作系统公司和200多家半导体制造商都在使用ARM处理器。

  在移动互联的趋势下,ARM也开始向MID市场领域进军,其提供的基于ARM的处理器架构与英特尔的X86架构形成直接竞争。

  “我们并不想与英特尔竞争,但是英特尔却总想挑战ARM。”7月18日,ARM公司全球CEO Warren East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ARM和英特尔的商业模式很不同并不产生直接竞争。英特尔在WiMAX芯片领域每年要向ARM公司支付大笔版税,是ARM的重要合作伙伴。如果一定要说竞争,那是基于采用ARM架构的芯片公司与英特尔的竞争。

  吴庆峰认为,基于ARM架构的芯片能够在手机领域占据优势,是因为ARM架构的单线程处理模式可以将单任务的完成发挥到,但这种架构在面临多任务同时操作的MID市场上时将遇到挑战,这方面英特尔X86架构更有技术优势。

  尽管如此,英特尔的竞争对手高通、德州仪器纷纷开始选择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推出适用于MID市场的芯片。

  Warren East认为,品牌厂商选取MID芯片时,不光要看芯片的技术、功率等问题,还要看成本以及是否能够稳定供应。ARM的竞争优势在于,选择ARM架构的芯片厂商有20-40家,这些芯片厂商构成的生态系统能够为品牌厂商提供较为稳定的供应,这是英特尔一家所不具备的优势。

  中国厂商机会

  “其实无论是英特尔还是ARM,他们对MID市场的态度都是很微妙的。”一家不愿具名半导体设计公司内部人士接受采访时说,因此尽管人们对MID产品定位和市场潜力很看好,但是该产业的前景依然不明朗。

  该人士说,MID的出现对PC和手机市场都有很大冲击。英特尔占有PC芯片市场的很大份额,对MID产品心态一直很矛盾:做,则会影响传统PC市场;不做,则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先,因此对发展MID市场态度一直比较暧昧。同样的情况对ARM也存在。

  因此,真正想大力发展MID的只有那些“没有既得利益可失去”的厂家,一类是像Google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内容供应商,还有一类则是中国的数码厂商。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PC对中国电子厂商是一块“失去的战场”,由于核心设计被台湾OEM大厂抢得,国内PC厂商基本沦落为组装厂。反而是在MP3、手机领域,国内电子厂商尤其是芯片设计厂商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想MID可以给中国数码厂商一个全新的机会。”上述人士说,尽管从功能上看与笔记本电脑无异,但是由于缩小了尺寸,适用于传统PC和笔记本电脑的硬件产品并不适用于MID,这意味着国内厂商将有新的机会参与到MID这个全新的市场。该人士所在的公司目前已经在与ARM公司合作,就MID产品芯片进行设计研发。

  “我认为在MID领域诞生‘联发科’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大难度。”isuppli半导体行业分析师顾文军说,MID产品芯片比较高端,消费者对它的要求比较高,中国芯片设计厂商在通信领域的技术实力还比较欠缺。另外,从功耗的角度来看,MID可能需要65纳米甚至以下工艺,但在国内的设计产品中要达到90纳米以下已经很有难度。

  也就是说,对于武东这样的小型电子厂商来说,MID也许并不是向手机和MP3那样容易“整合”的产品。

  吴庆峰说,深圳不少电子厂商都是以低成本取胜,前提是产业链完善,各类元器件供应都很充足。但是目前MID产品成本普遍很高。以液晶屏来说,能够提供4.8英寸800×480分辨率、有触摸技术的3毫米液晶屏的厂家目前只有LG和三星,能够提供CPU、芯片组、存储SST的厂家也不多。这些都导致了MID产品价格将居高不下,因此小型电子厂商很难在短期内挑战品牌厂商。



免费预约试听课